当“无意义歌词”成了流量密码
最近只要打开短视频平台,总会被一段“啊哈~哼嗯哼嗯哼嗯哼嗯嗯嗯嗯嗯嗯嗯”的旋律疯狂洗脑。明明没有实际歌词,纯靠拟声词堆砌的片段,却在7天内引爆了超过200万条二创视频。有网友戏称:“地铁上听到别人外放这歌,憋笑憋到差点咬破嘴唇。”
这场狂欢的起点,是某音乐人用手机备忘录随手录制的15秒哼唱。粗糙的录音环境反而强化了真实感,配合自带节奏感的鼻腔共鸣音,形成了以下病毒式传播要素:
- 3秒入耳:前奏直接切入标志性“啊哈”声
- 身体记忆:重复7次的“哼嗯”段落设计
- 二创友好:留白部分正好卡点换装/变脸特效
全民都在玩“填空游戏”
真正让这首歌出圈的,是网友自发开展的歌词创作大赛。原曲明明只有拟声词,但不同群体硬是听出了各种版本:
群体类型 | 脑补歌词 | 典型案例 |
---|---|---|
考研党 | "肖四肖八背不完~毛中特重点划不完" | 某学习博主改编版获50万点赞 |
打工人 | "周报月报写不完~甲方需求改不完" | 办公软件弹幕刷屏现象 |
家长群体 | "作业试卷签不完~家长群里@不完" | 家校沟通App出现二创热潮 |
音乐平台上演“抢滩大战”
随着热度飙升,各大音乐平台出现“抢发同名曲”的奇观。截至最近数据统计:
- 某云音乐上有17首同名歌曲同时打榜
- 某狗音乐紧急推出“原声鉴定”功能
- 某短视频平台原创作者直播间被“求完整版”弹幕淹没
最戏剧性的是,某位歌手在采访中透露:“我的新专辑里有首歌正好也叫这个名,现在评论区全是来问‘哼嗯歌’的,经纪人考虑要不要重做编曲。”
现象背后的传播心理学
这首没有歌词的歌能爆火,其实暗合了三大现代人心理需求:
- 压力释放阀:跟着乱哼不用顾虑歌词意义
- 社交货币:不知道这段旋律会显得“落伍”
- 创作参与感:空白歌词激发全民改编欲望
心理学教授李某某指出:“这种无意义狂欢本质上是群体性的情绪宣泄,就像当年全民‘江南Style’的骑马舞,简单重复的节奏更易引发模仿。”
你可能不知道的幕后故事
原曲作者@野生音乐人小K 的创作过程充满戏剧性:
- 灵感来源于被猫踩到脚趾的痛呼
- 原始录音夹杂着微波炉“叮”的提示音
- 上传平台时随手打了20个“嗯”凑字数
目前已有3家经纪公司开出百万签约金,但当事人表示:“还在适应突然被认出来的状态,昨天去便利店买冰棍,店员突然对着我哼那段旋律。”
这场由“啊哈~哼嗯哼嗯哼嗯哼嗯嗯嗯嗯嗯嗯嗯什么歌”引发的狂欢,或许很快就会淡出大众视野。但它揭示的传播规律值得思考:当信息过载成为常态,人们反而更渴望纯粹的声音共鸣。下次遇到类似神曲时,别急着吐槽——跟着哼两句,说不定能解锁新的解压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