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年错过的电子墨水屏
1981年索尼推出的Data Discman,用迷你光盘存储着最早的80电子书。这个重达790克的“砖头”能显示4行文字,存储量相当于半本《红楼梦》。当时日本白领们在地铁里掏出的不是纸质文库本,而是这个售价59800日元的电子设备——按现在汇率算,相当于三个月工资换了个只能看文档的机器。
为什么这些先驱者没能活到今天?看看当时的技术参数就懂了:
设备 | 续航 | 存储介质 | 单本书容量 |
---|---|---|---|
索尼Data Discman | 4小时 | 8cm光盘 | 10万字 |
任天堂Game Boy | 15小时 | 卡带 | 32KB |
纸质书的反击战
当80电子书遭遇三大致命伤:
- 阳光下屏幕反光成镜子
- 换页要等3秒刷新
- 摔一次维修费顶半年书钱
藏在电路板里的文艺复兴
80电子书开发者留下的遗产比想象中丰厚:EPUB格式的前身就诞生在这个时期。更绝的是某工程师为了测试设备,偷偷把《源氏物语》改成科幻版——光源氏乘坐时光机谈恋爱,这可能是最早的网络文学变体。
当时有个冷知识:每台Data Discman出厂前都要装载20篇夏目漱石小说。不是出于文化情怀,纯粹因为夏目漱石的著作此时刚进入公版领域,省版权费。
当代阅读器身上的复古基因
现在的电子书阅读器藏着多少80年代基因?
- 翻页动画模拟纸张抖动
- 夜间模式参考了CRT屏幕的暖光
- 电池图标设计源自老式电子表
二手市场的奇幻漂流
在东京秋叶原的中古店里,成色完好的80电子书能卖出惊人高价。2021年某拍卖会上,装载着未公开手稿的样机拍出210万日元。收藏家们组建了地下交流网络,用现代技术修复老设备的存储介质——有时会意外发现工程师藏在系统里的冷笑话。
这些古董设备最让人着迷的,是那种笨拙的科技浪漫。当现在的手指在玻璃屏上划得飞起时,当年需要双手操作的实体按键,反而创造出某种独特的阅读仪式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