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做个搜索引擎,结果顺手改了游戏规则
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1997年诞生的Yandex最初只是个实验项目。两个程序员用宿舍电脑鼓捣出的搜索算法,居然能准确识别俄语复杂的语法变格。当时谷歌还没进军俄罗斯,本土互联网就像等待开垦的荒地。Yandex靠着能读懂“привет”(你好)的32种变形,硬生生把搜索准确率拉到85%以上。
现在打开Yandex首页,你可能以为进错了网站。天气预报、股票行情、实时交通全挤在搜索框周围——这和当年那个极简的搜索页面完全两个画风。他们的产品经理说过大实话:“俄罗斯人希望搜索框能帮他们把咖啡也煮了”。
地图软件藏着真正的流量密码
2010年推出的Yandex.Maps差点让公司破产。那时候俄罗斯全国还没高清卫星图,团队开着改装过的丰田普拉多,车顶架着360度摄像头跑遍西伯利亚公路。有次测量车被困在暴风雪里,导航员靠着自家地图硬是找到救援路线,这事后来成了公司内部传奇。
现在莫斯科的网约车司机绝对不敢关掉Yandex导航。软件能精准预测哪条小巷可以省三分钟,还能显示前方是否有交警临检。更绝的是用AI分析历史数据,红绿灯倒计时和实际秒数误差不超过2秒。有用户在论坛吐槽:“自从用了它,我老婆再也不骂我开车走错路了”。
外卖业务靠数学公式打赢地推战
2020年疫情刚爆发时,Yandex.Eats的订单量暴涨7倍。别人家外卖平台在烧钱补贴,他们却在优化配送算法。有程序员在莫斯科西南区做了一个实验:把居民楼按建造年份分类,发现1970年代板楼的用户更爱点俄式饺子,而新建高档小区的住户晚上9点后甜点订单激增。
配送站点的选址更像个数学命题。每个站点要覆盖2.3平方公里内的14个快餐品牌、5家便利店,还要避开经常堵车的交叉路口。有次在新西伯利亚设点,算法算出最佳位置居然是家倒闭的洗衣店,结果那个站点成了全城业绩冠军。
自动驾驶在冰天雪地里找灵感
在西伯利亚测试自动驾驶汽车这种事,恐怕只有Yandex干得出来。零下40度的极寒天气成了最佳测试场,传感器要应对的不只是雪地反光,还有突然从雪堆里窜出的野鹿。他们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已经在因诺波利斯运营三年,最牛记录是成功识别穿白色羽绒服横穿马路的行人。
公司研发中心有个“冰雪实验室”,专门研究轮胎在不同雪质中的摩擦力。有工程师开玩笑说:“我们的自动驾驶系统认识俄罗斯所有类型的雪——蓬松的新雪、结冰的老雪,还有被撒过融雪剂的脏雪”。
语音助手成了方言翻译官
当你对Yandex智能音箱说“把暖气调高些”,它能听懂你到底是来自莫斯科还是符拉迪沃斯托克。这个语音助手收录了82种俄语方言,甚至能分辨鞑靼口音和车臣腔调。有次测试时遇到个说古俄语的老奶奶,系统愣是从19世纪文学作品中找到匹配模式完成了指令。
最让用户上头的是“醉酒模式”。深夜如果检测到用户说话含糊不清,助手会自动切换到慢速响应模式,还会贴心地问要不要叫出租车。这个功能上线三个月后,意外带动了代驾服务的业务增长。
现在连电影院都开始抢生意了
去年在圣彼得堡开业的Yandex影院彻底颠覆传统。没有固定排片表,观众投票决定下周放什么电影。放映厅座椅装有体感传感器,看到无聊片段时如果超过30%观众心率下降,系统会自动快进——这功能被影迷称为“防睡神器”。
卖爆米花的方式也很geek:用面部识别统计排队人数,动态调整出餐速度。开业当天因为算法过于灵敏,导致自动售货机把试吃小样发给路过的保洁阿姨15次,这件事在社交媒体上反而成了热门话题。
从搜索框起家的Yandex,现在俨然是俄罗斯版的“超级应用”。下次当你在莫斯科用Yandex外卖点红菜汤时,说不定送餐的就是他们自家的自动驾驶小车——毕竟对他们来说,这不过是又一个需要解决的生活方程式。